谓用己厕于众中,而自称则为我也。
(《庐陵学案》) 2.刘敞于书无所不窥,尤笃志经术,自负独步,虎视一时。诸儒之间,好立门户,议论激切,刻求是非,虽君子重道无私,不足为病,而常人未能尽然,意气用事,求真转难。
(散见《语录》) 张载云:不知疑者,只是不便实作。若宋外见凌于强敌,武力尤不振,其维持秩序,则更不能不有赖于理性矣。之奇即上章劾修焉 [12]。12.丁昌期,永嘉人也,学者称为经行先生。然司马温公为相,欲尽变雇役法。
由今日学风之弊,益知复明宋学,实有必要者。(《宋元学案》卷二十五) 朱熹尝自言曰:某幼时用心甚苦,思量这道理,如过危木桥子,相去只在毫发之间,才失脚便跌下去。这不仅是片面的,而且舍本逐末,正如孟子所言:徒法不能以自行。
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,德治礼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。惟曰其助上帝,宠之四方。《论语·为政》中,孔子说: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但要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得靠强有力的内在自律。
儒家突出强调道德教化,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。一般认为这是转述孔子的话。
很多人谈到社会治理,往往只看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,而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。其次以政焉导民,以刑禁之,刑不刑也。再如,对为政目的的鲜明主张。利,本质来说是道义的聚合。
也提出了一些人格修养的理念与方法,比如立志、好学、力行、自省。而政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,政者正,就会带动社会正,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引)宠就是爱,四方就是普天之下的百姓。义是合宜、应该,为政做官就是为了行义——做该做的事。
洁,《说文解字》说:洁,瀞也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
这一思想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,就是人民至上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、以人民为中心。(作者为济南市委党校(济南行政学院)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(院)长、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。
对党员干部来说,这是个根本问题,如果解决不好,要么出廉政问题,要么出作风问题。职位越高、权力越大,越应心存敬畏,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。这种理念在《论语》和其他儒家原典中也有十分充分的体现。而这恰恰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。儒家对于治国理政、社会管理,有一系列系统融通的设计。又如,对政治功能的明确定位。
为官该做的事是什么,当然要看老百姓的需要。孔子的智慧在于,主张追求这些东西应该走正道,以道得之,否则宁肯不要,不处也。
其中,修养论是儒学四论的基石,贯穿儒学整个思想体系,集中体现着儒家文化的精髓要义。是故虽利而不污……故利以义制,名以清修,各守其业,天之鉴也。
王岐山同志的讲话深刻阐释了人的因素的关键性和根本性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。
通过这个回答,足见孔子思想之深刻纯粹。《孔子家语·大婚解》记载,鲁国国君鲁哀公问人道孰为大,孔子先说人道政为大,在深入阐释时也主动提到夫政者,正也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修身为首要。儒家文化集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根本理念,其中有很多宝贵思想,可以为加强高质量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。
(李梦阳:《明故王文显墓志铭》,《空同集》卷四六) 系统设计保障廉洁 当然,儒家并不幼稚,也不迂腐,他们并不认为单靠理念引导、人文教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。抱着这样的目的从政做官,怎么可能为百姓服务?又怎么可能不出事?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告诫党员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,要时刻牢记当官为什么、用权干什么。
所以我们看到,孔子门下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(一说为七十七),很多人都曾出仕为官身居要职,但没有出现一个贪官,而且个个志存高远、勤政爱民、政绩卓著。所以,加强廉洁文化建设,除了完善法纪法规、制度保障,更要高度重视、努力做好以文化人、以德教人的工作,这是一体推进不敢腐,不能腐,不想腐并最终解决不想腐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孔子对人性人情和社会有通透的了解,他从来不反对人升官发财。孟子继承了这个思想,强调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,并提出了一系列以造福百姓为目标的仁政主张。
儒家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,我们可以把这些丰富的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:修养论、社会论、教育论、政治论。古老的华夏民族早就有了政治应该服务百姓的理念。这一设计的突出特点是德主刑辅。不仅不会出现廉洁问题,他还会为实现自己远大的社会理想孜孜奋斗。
多维智慧涵养廉洁 除了以高尚志向引领廉洁,儒家文化中还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智慧,可为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启示。而《易传》据说就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。
在他看来,政的本质就是正,行政就是行正,政治就是正治,以正治国,以正理政《系辞上传》‘而察于民之故疏:‘故,事也。
笔者曾经谈到:‘不事王侯,不侍奉王侯,不为王侯所役使。可见古人已觉察到两者关系密切。